生活本真的模样才是最打动人心的,妈妈、青年人、劳动者……无数平凡人的微光汇聚成星河,熠熠生辉。从关注劳动群体,到关注个体,东阿阿胶五月三支广告让黑马君感慨良多。
第一支短片为劳动节而生,名叫《24小时》。初看这个短片,黑马君吓了一跳,“24小时”、“被填满”两个概念,让我想起了被“007”支配的恐惧。但细看下来,终于……终于有人懂得我们“打工人”的辛苦,认可了平凡劳动者的价值。从早到晚,我们奔波在奋斗之路上,我们扎根在社会的每个角落。环卫工人、律师、教师、医生……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螺丝钉,都是无名英雄。包子铺夫妻凌晨4点就起来干活,氤氲的蒸汽模糊了他们沧桑的脸庞,他们一边擦汗一边扬起笑脸。环卫工草草啃了两口包子,就拿起扫帚,从黎明前扫到天色大亮。出租车司机看了一眼累得睡着的乘客,默默关上了车窗,为他挡去夜晚的凉风。他们来自各行各业,他们是最平凡的人,也是最伟大的人。没有声嘶力竭的大悲大恸,也没有歇斯底里的狂欢,那一幕幕场景是平凡劳动者的真实生活缩影。从没好好吃过早饭,随便啃两口包子,就奔赴工作岗位的是谁?是你也是我。起得比鸡早,睡得比狗晚,从没见过朝阳和落日的,又何止你我。上得厅堂,入得厨房,一面是精明能干的律师,一面又是温柔慈爱的全能妈妈。短片中的每一个故事平淡却真实,触动每一个人的心扉。 初看不觉奇,仔细看了两遍,我不禁为短片的精巧构思叫一声“好”!短片中的每个人,都不多余,他们互相关联,组成了一个逻辑闭环。小孩的老师放学后打了个电话,她母亲生病了,主治医师正是开头买包子的医生。最后,出租车停在了包子铺前,医生下车买包子,正好呼应了开头的场景,闭环形成。我们的每一个行动,都会影响他人。同时,我们的每一份便利,也源于他人的劳动与付出。
不知什么时候起,年轻开始跟能力挂钩,一句“这医生那么年轻”,武断地否定了女医生的能力。“你年轻,所以你不靠谱”这种评价,戳痛的何止女医生,还有所有青年人。滑板青年从高处一跃而下,却重重地磕在地上,膝盖血流不止,他疼地抱住了自己的腿。朋友劝告:“不行就算了”,但他太“倔”,不肯放弃。当“战歌”一起,青年人开始回怼那些空口白牙的偏见。新时代青年追求个性,向往不平凡,他们的选择更加多样化,电竞、滑板、医生、白领…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,新青年们不再拘泥于传统“升官发财”的成功理念。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有点“热”,B站、小红书、喜茶、特仑苏……纷纷推出营销广告,把青年人致敬的有点子“烦”,而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受够了“说教”。以B站的《我不想做这样的人》为例,看似没了去年《后浪》的“爹味说教”,实际上换汤不换药,借由初中生之口对青年人“指指点点”,这就难怪青年人不买帐了。而《有为》相比则好点,没有一味地说教、红且专的思潮,它真实地展现了青年人的不同选择,肯定了他们的奋斗精神,为青年人打了一剂强心针。
第三支短片催泪效果最强,它让每一个“孩子”想起了自己的妈妈。妈妈,最可爱的人,她们的爱融化在时光里,布满我们成长的每一个角落。从4岁到25岁,“我”从牙牙学语的幼童,长成了独当一面的青年,妈妈却慢慢老去,时光变了她的模样,却变不了爱的模样。幼时,小小的“我”挥舞着勺子,喊一声“妈妈,什么时候开饭?”妈妈总会快速的给到我们最贴心的呵护。 长大后,无论爱情还是爱豆,难过的事情妈妈总能感同身受,她默默地陪在“我”身边,温柔地递上纸巾,拭去我的眼泪。喂饭、读书、编头发、送水果,妈妈的关心和陪伴,从未变过,她的身影融入了“我”的整个成长过程。短片用这样的方式,让无数观众“重新成长”了一次,回忆起曾经与妈妈的点点滴滴。不同于蜘蛛侠、“草帽”路飞等奇幻的大人物,平凡的妈妈也能成为孩子眼中的“超人”,甚至,她比超人更厉害!她明明不会分身术,却总能分身有术,既能快速完成工作,做职场精英,又能变身厨艺达人,为“我”做一份美味佳肴;既能大笔一挥,挥洒出优美的毛笔字,又能做“我”的老师,辅导我学习每一首诗歌。妈妈为了“我”无所不能,而我也渐渐发现妈妈的超能力就是“既能一边照顾我,又能一边做自己”。短片中的妈妈,不是围着“家庭孩子转”的传统形象,她上得厅堂,入得厨房,工作、书法、盘发、追星、敷面膜…在“妈妈”这个身份外,她也是始终怀抱生活热忱的“女神”。相较而言,今年其他致敬母亲的广告,都太过模板化了。比如,美的《马小冬的冰雪夏天》只突出了母爱的无私奉献,人物刻画太过片面,将女性禁锢在了“妈妈”这一身份下,未能体现新时代女性的多样魅力。
新时代的妈妈还会仙术,她的穿搭又辣又飒,风靡万人;看了无数短片,有些故事花团锦簇,包含了所有“火爆”的要素,但黑马君的心中毫无触动。以前不知道为什么,现在想来,大概是因为一个“假”字。太过戏剧化、太过强烈的感情碰撞,让故事变得像“唱戏”,足够热闹但不够真实。而这三支广告片,从大众视角出发,发掘生活中的平凡之美,歌颂普通人的“微光”,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同身受,这才是有内容、有温度、有态度的节日营销。